產品經理的第11堂課:
想做產品經理?先看看工程師在想麼!
01. 產品
來幫我們“提升思維境界”的工程師,第一句話就是問我們:「產品是什麼?」
我答:「提升用戶價值的事物」
同學答:「解決某一種特定問題的東西」
關鍵來了,在工程師的眼中,我們說的這些都虛無飄渺的概念,就像是一段史詩級的傳說,聽起來震撼人心,但....事實上卻沒什麼用處~~
所以在軟體工程師的眼中,產品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呢?
其實很簡單,在他們眼中,產品就是「內容的集合」
02. 內容
那又不盡要問啦~內容是什麼?
整個內容的形成流程大致上如下:
A.資料
所有的內容應該都是從「資料」開始。資料就是指未處理過的紀錄,像是數據庫裡那些未經整理過的數據。
B. 資訊
找到資料來源後,將這些未經處理過的紀錄整理,形成能讓人理解、有用的資訊。
C. 載體
載體也就是讓使用者可以接觸到內容的東西。內容生成就是為了讓用戶看到不是嗎?不然創造內容尬麻~~載體聽起來很抽象,但舉個例,任何人應該都能秒懂。
白話來說,載體就像是你口袋裡的手機、家中的電視、手裡拿的書、咖啡廳裡放的雜誌.....這些都是載體。
用說文解字的方式,依字面來來解釋,就是乘載內容的物體!這在說什麼廢話....還是讓我們繼續下去吧~
D. 內容
這應該不用解釋吧!這就是使用者看到的東西囉~~
03. 固定內容&變動內容
A. 固定內容
簡單來說就是生命週期較長的內容,像是新聞、財報、菜單...等等
固定內容如何呈現在用戶眼前,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簡化的流程圖:
這樣看起來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吧!
我能理解,因為我第一眼看到這張圖時也是一臉懵~~
但來指引我們的工程師大神用“餐廳”來解釋這事情的原委
讓我們逐漸豁然開朗、茅塞頓開、醍醐灌頂、一飛衝天!
好像有點太Over了,我們還是來看看如何用一間餐廳來解釋這道天下難題、無字天書吧!
是不是和我說的一樣神奇!瞬間秒懂這個概念~~完全不用多費一言一語!
但但但
為什麼我們要了解這個流程呢?
那是因為我們要盡可能地去了解我們手上要請工程師處理的問題、功能是處於哪個階段!
例如,我們需要工程師打造的功能只是要將儲存的資訊呈現給使用者,那工程師不用去處理「資料來源」、「資料處理」的部分,那所需要的工作時間就會比較短。但如果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,工程師必須從找尋資料來源的部分開始,那所需要的時間自然就會多非常長。
B. 變動內容
相較於固定內容,變動內容的生命週期自然鳩是較短啦!
像是聊天室、股價報價、推播....等等。
變動內容的流程圖和過定內容的有些不一樣,如下圖所示:
有看出哪裡不一樣嗎?
其實就是在資訊儲存的部分比較不同,問了一下大神,他說其實不是變動內容沒有儲存內容的功能,只是儲存內容這部分對變動內容較不重要。
這句話我還得再慢慢仔細推敲推敲,如果各位看官有其他能讓我這種凡人更容易理解的說法,請在下面留言和大家分享,就這個部分,我目前只有能力直接把我聽到的內容放上來了,無法做自我見解的分享~~
大神在下課前最後一問:「載體如何得知資料是否更新」?
不愧是從大神口中問出的問題,說實話,我當下想說他怎麼突然開始說起外星語,完全聽不懂這個問題啊!
不過其實答案還蠻容易理解的,主要有2種方式:
1. 反覆詢問:據說軟體工程師界的暗語是叫「好了沒?」機制,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詢問資源端「好了沒?」(也就是有無更新的資訊),如果有,則進行內容的更新。
2. 另一種方式就是建立「聯絡通道」,通常這種方式是用在需要知道內容變更的情形才會去使用,例如聊天室、股價。
我問大神為什麼不要乾脆全部使用建立聯絡通道這種方式,這樣效率不是較高?大神回答因為成本上的考量,第二中方式的成本會較第一種方式高。當下覺得自己問了蠢問題....不過就這部分我在下課後又硬著頭皮去詢問是否能透過雲端 IaaS 的方式來降低營運上的成本,大神回答這部分主要還是要以功能來做決定,不一定用雲端就醫定能節省成本。
今天短短的2小時課程就這樣咻一下的過去啦!開始期待明天能再學到什麼新東西,之後和朋友聊天時可以裝牛逼一下,哈哈~~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