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0天,成為產品經理人】的第6堂課:
做產品從懂人性開始—同理心訓練
01. 同理心
同理心 V.S. 自我中心
直接探討同理心也許內容會變得太過廣泛、抽象,所以不如從「非自我中心」的這個角度來思考!
自我中心主要有下面三種情形,如果能做到避免發生以下的3種情形,應該能說明你已經具有一顆善於觀察、理解他人感受的心了,來看看是哪3種情形吧:
1. 聚光燈效應:
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別人都會關注自己,覺得整個世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圍繞,自己的想法永遠比其他人的想法更好!
但事實上是‧...當每個人都是這麼幻想時,我們的想法在其他人面前其實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重要,因此,不要一味的想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其他人的身上,也不要試著一定要說服其他人支持自己的想法。
2. 認知失調:
當自我形象與現實不符時我們就會開始產生幻覺,並試圖說服自己去彌平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。這種想法的背後原因是「我不會出錯」!尤其當一個人付出越多去取的某個東西時,越容易產生認知失調,去合理化他之前所做的行為。簡單來說,人類不願意去承認自己做錯事情!
最常見的就是一些國外的宗教團體,會設計許多困難的入會儀式,當信眾歷經千辛萬苦、過關斬將成功加入團體後,就會對該團體的所有事物深信不疑,就算是該團體提出不合理的主張,也會支持到底。因為那些信眾如果不這麼做,就相當於大聲地告訴大家自己之前為入會做的那些行為、付出都是毫無價值的,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毫無主見的傻瓜!
對人們來說,繼續裝瘋賣傻的所帶來的痛苦,遠遠小於承認自己做錯事的痛苦,所以就會開始產生認知失調的這個現象啦~~
3. 確認偏誤:
人會刻意選擇性地去蒐集對自己論點有利的資料、數據。背後原因是「想證明自己是對的」!
解決方式嘛~我覺得可以參考《6頂思考帽:增進思考成效的6種魔法》這本書,幫們暫時跳脫自我的框架,從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事情!
02. 生存、需求、情緒
談到需求,一般都會提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
其實可以把現代人的需求總結為2大類:長生不老、時時快樂!
其實需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會隨著消費者年齡、生活環境的變化而改變!
當我們從滿足的情況轉移到匱乏時,我們會感到難受;反之,當我們從匱乏的環境,轉移到滿足時會感到開心。另外,當我們的滿足程度不斷提升時(也就是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時),我們會感到恐懼,我們會害怕失去我們所擁有的;反之當我們的匱乏程度不斷上升而沒有得到改善時,我們會開始憤怒(想想自己年年領著微薄的薪水、物價房價又不斷提升,你的感覺是開心還是憤怒呢?)
※討論活動:如何讓一杯水變得好喝?我回答:把一個人丟到沙漠裡,等個一、兩天,不論給他什麼水,他肯定覺得那是她此生喝過最好喝的水!哈哈!雖然這想法有點變態,但我覺得唯有“創造”需求,才能在現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!
※思考何為天賦?我們總希望找到自己的天賦,然後去開創一番事業。但怎們知道我們的天賦是什麼呢?
其實可以試著去想想,有沒有哪一件事情,你把它做好時,能夠獲得持續的滿足?或是你發現,某一件事情如果沒做好,會讓你感到難過痛苦?
透過上面那張「滿足」、「匱乏」的圖,我們就可以開始試著找出隱藏在消費者背後的需求,並運用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產品囉!
03. 從點子到產品
1. 一個好的點子,大致上有3個重要的元素:來源、瘋狂、時機!
來源也就是指從“解決問題”的角度出發,而非只專注於思考產品該具備哪些“功能”。
再來就是瘋狂,你的點子夠瘋狂嗎?如果你的點子和其他現有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差異、區別,那就很難從市場眾多的商品中脫穎而出、被消費者發現!對這部分有興趣的話,可以參考「破壞式創新」的書,或Google查詢相關的資訊。
最後就是時機,也就是傳說中的天時地利人和!
哈哈,這樣一講感覺好玄~~
簡單來說,就是「為什麼是現在?」
為什麼是現在要推出這個商品?
如何回答這個問題,可以用PEST這個分析工具,也就是針對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科技4大面向去分析市場,這要談的話,也可以洋洋灑灑的寫一篇長篇論,所以在這也不多加贅述,想進一步了解如何使用這個工具,也煩請Google PEST,應該就能找到
多倒數不清的資料!
2. App開發偷吃步~~
推薦大家一個好用的平台:App Annie。可以到上面參考各國熱門的App,然後思考如何去調整、開發出適合目標客群的App,做出原型後做測試,能比自己從頭發想、開發產品來的史實許多。
最後最後,在開發App時如果實在想不到要朝哪個方向去找想法,可以回到網路服務的3個特點去發想:A. 去中間化;B. 資訊聚合地;C. 無時空限制 (eg.線上直播、數位課程)
最後,這次真的是最後~
祝大家都能開發出百萬下載的App,幫助更多更多的人啦!
留言
張貼留言